中心年报

案例资料库

当前位置:中心首页>> 正文

关岭凡化村:美丽乡村内外兼修

发布日期:2023-05-31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关岭自治县坡贡镇凡化村建寨历史较为悠久,作为乡村振兴市级示范点,该村始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塑造文明乡风新风尚。

治理酒席铺张浪费

“严禁滥办酒席之后,既省心又省钱,也不浪费了。”说到移风易俗,凡化村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凡化村地处水黄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地理位置优越,有特色产业和文化传承,经济基础较好,从前在酒席置办上花样多、天数多、标准高。

“以前村里办酒席一般为18个菜左右,原定一桌10个人,但往往有时未坐满就开吃了,吃不完就倒掉,存在铺张浪费的现象。”凡化村村民王秀双说。

为改变酒席滥办的陈规陋习,凡化村村支两委通过大量实地走访、电话访问、群众微信群问卷调查等方式听取群众心声。得知大部分群众早有改变旧习的想法后,村支两委组织村里的乡贤寨老及各小组长、群众代表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和建议后,探索出红白喜事“2+5+N”管理模式。

“即红事办理不得超过2天,白事办理不得超过5天,其他酒席一律不办,并在办理酒席菜数上也作出规定,平时4菜1汤,正席11菜1汤,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文明新风。”凡化村党支部副书记鲍安玉说,自从管理模式实施以来,承办一次酒席的费用减少了约三分之一,不但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经济负担,得到乡亲们的一致认可。

垃圾清运改善环境

“收垃圾了,收垃圾了……”5月10日早上7点,村民陈忠礼准时出发,开着垃圾清运车辗转在村子街头巷尾收运垃圾。

曾经的凡化村,一度面临因垃圾清理不及时,致使垃圾池里垃圾堆积如山、臭味熏天,又造成二次污染的困境。

出于为村容村貌做点力所能及之事的想法,陈忠礼主动来到村委会,表示愿意无偿用自己的小货车在村里转运垃圾。

一呼百应。村民群众也纷纷前往村委提建议,表示愿意交卫生费,希望大家一起出力,改变垃圾清理模式,治理垃圾池。

“一开始我们也犯难,村民用私家车无偿拖运,时间久了,会亏待他。好在村民们都非常支持,表示愿意缴纳卫生费,这样一来就可以补贴油钱。”凡化村党支部副书记秦国芬说。

在获知村民们的想法后,村支两委主动协调、积极落实,取消垃圾池,改用垃圾车清运,规定每周一、三、五垃圾车走村串户清运垃圾,解决了垃圾存放影响村容村貌的苦恼。同时实行卫生收费管理,根据群众居家频率制定二级梯次卫生管理收费标准,常年在家的每年60元、部分时间在家的每年30元,强化农户环境卫生自我管理意识。

此外,该村落实环境卫生评比制度,每月组织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到农户家开展环境卫生示范户评比活动。在最近一次评比中,村民陈庆友家又一次获得环境卫生示范户称号。秦国芬表示,自评比以来,陈庆友家一直都是示范户。

“现在全村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环境越来越好,还形成了全村自觉守护村容村貌的良好氛围,既然作为示范户,我们就更不能落后。”陈庆友说。

村规民约引导自治

在推行移风易俗、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路上,凡化村始终坚持规章制度是守礼仪、讲规矩、引导行为、约束行为的基本保障。

该村将大操大办、相互攀比、铺张浪费、文明祭祀、赡养老人、关爱妇孺纳入村规民约,制定凡化村村规民约“九严禁”;并健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村规民约为基石,先后制定完善《凡化村河道管理制度》《红白喜事管理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等。

以凡化村的河道治理为例,曾经,贯穿凡化村的凡化河河道经常杂草丛生、淤泥满沟,如何治理河道,成为凡化之“痛”。

为此,凡化村多次召开村委会、支委会、党员大会。大家集思广益、研究新路子,最后商讨成立了凡化村河道治理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牵头筹集资金,以群众为主体投工投劳,村委组织协调干部群众一起干,开始了凡化河道的治理之路。

如今,凡化河通过整治变得清澈见底,河道也在治理委员会的监督下实现管护常态化,真正成为村民生产生活的“母亲河”。

红白喜事理事会、环境卫生志愿服务队、乡贤寨老顾问团……凡化村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在外经商工作者的带头示范作用,不断壮大群众自治队伍。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设村综治中心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中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相互衔接、紧密协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