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年报

案例资料库

当前位置:中心首页>> 正文

黔西市化屋村:春风绘锦绣

发布日期:2023-04-16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春日的黔西市化屋村峡谷壮美、碧水如黛、画船徐行,特色民居依山层叠、错落有致。

“咔咔咔……”游客纷纷举起手机、相机,留下如画美景。

时光回溯,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村考察调研,“希望乡亲们继续努力奋斗,把乡村产业发展得更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

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思进、感恩奋进,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将总书记对化屋村的重要指示,变成实实在在的施工图、实景图,让化屋村更美、人更富、水更清。

日子越来越甜

“现在我们家的日子,就像黄粑一样甜!”化屋村村民赵玉学一边忙着卖黄粑,一边乐呵呵地说:“现在每个月收入上万元,比之前在外打工强多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两年前,在赵玉学家,习近平总书记从客厅、厨房到卫生间,看得十分仔细。并详细询问赵玉学家里有多少地、都种些什么、在哪里打工、收入多少、孩子上学要不要交学费、将来有什么打算……总书记祝福赵玉学一家今后的日子过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两年多来,化屋村党员干部奋力推进化屋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创造高品质生活。“我们村‘两委’通过引导、指导赵玉学卖黄粑,开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足。”新仁苗族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说。

甜美的日子需要努力奋斗。村民尤荣文返乡创业,兄弟三人成立了“画廊航务有限公司”,用打工积蓄购买两艘游船开始了“摆渡生涯”。“忙的时候一天不得休息。”尤文荣说,累到全身酸痛,但很开心。

两年多来,化屋村干部群众铆足干劲,用勤劳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产业越来越旺

走进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苗绣车间,工人们正在飞针走线,赶制苗绣服装订单。

两年前,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好路子,化屋村把民族文化特色和产品特色结合起来,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创意活力,把苗绣等特色产业做出品牌、推向市场,更好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省委主要领导指出,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品种、品质、品牌,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两年多来,化屋村修建旅游公路,升级改造通信网络,建成休闲游览沿江步道、休闲露营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发展农家乐39家,民宿21家。2021年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旅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紧紧围绕农文旅融合,化屋村谋划推动黄姜、黄牛、黄粑为主的产业发展。2022年,生产黄粑17万斤,发展黄姜种植400亩,养殖黄牛400头,总产值600余万元。

采摘园、苗族风情文化体验长廊、苗族迁徙古驿道……随着产业项目的谋划推进,化屋村的产业发展越来越旺,群众增收路子越来越宽。2022年,化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余元。

江水越来越清

晨曦初露,护河员王进英穿好救生衣、解开船锚、摇动船桨,沿着乌江上游的六冲河段开始打捞水面上的漂浮物。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对当地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和水质监测体系建设的做法表示肯定。他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两年多来,化屋村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用以指导乌江化屋段生态环境保护。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化屋村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开展生态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常态化组织志愿服务队开展湖面垃圾清理、村庄环境卫生整治和污水处理设施维护……坚决守护好乌江母亲河,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化屋村积极构建护河机制,在村里建立了黔西市乌江干流及六冲河跨界河湖联合河湖长制工作站,从机制上固定了护河常态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推动形成了“天上看、地上查、河上巡、网上管、群众报”的立体化监管模式。

如今漫步化屋码头,只见春水荡漾、春光美好,一片勃勃生机。

“我们将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推动更多村寨像化屋一样,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黔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敏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