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年报

科研资料库

当前位置:中心首页>> 正文

打造中药材产业“链”优势

发布日期:2023-05-25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贵州中药材产业应紧紧抓住国发〔2022〕2号文件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文件和发展规划的政策红利,抢抓健康经济发展的市场机会,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以“规模+范围经济”的思路提升产业链

对产量稳定的特色中药材,应按照范围经济的思路,打造横向一体化产业链。对于市场占有率高,但规模较小,纵向开发周期长、成本高、技术突破难的特色中药材,应摆脱规模经济思维,采用范围经济思路,将“小批量多品种”的规模劣势转化为以特色制胜的竞争优势,打造“特色优质产品+研学+旅游+休闲+养生+……”的横向一体化产业链,推动中药材原产地走上“产品经济—产业经济—乡村经济—乡村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特色中药材优质精品化、原产地综合开发化、经济价值在地化,推动形成以特色中药材为核心的相对聚集发展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空间。

以“供给创造需求”的思路提升创新链

以产品与市场营销创新为突破点。快速转化存量需求,创造增量需求,提升产业增加值,夯实创新的经济基础。就我省的中药材产品乃至大多数农产品而言,包装设计和营销理念是两个短板,也是能够实现快速创新的领域。对此,可以依托各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研学实践等,聚集社会智慧,引导各类人才聚焦、攻克这类短板。

建立软硬结合的中药材产业研发机制。应狠抓关键技术持续攻关,并辅之以持续的产业发展跟踪观察。应以专家研判为主,结合市场需求,列出重要中药材关键技术的研发清单,建立财政资金引导、企业投入为主、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优化研发机制,形成关键技术研发的持续与传承机制,把“十年磨一剑”的决心变成“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行动,获取关键技术的边际突破。应建立产业发展社科研究的长效机制,鼓励人文社科学者聚焦我省产业发展问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打造“线下聚集+线上开源”的创新链创新生态。优化中药材创新链空间,应引导创新主体向园区集中,推动形成省内的区域创新中心;同时考虑与四川、云南、广西等中药材产区的创新中心空间联系,抢先布局内联外通便利的创新节点城市,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引智入黔,推动我省中药材创新链嵌入全国创新链,联系全球创新链。加强与广东省的东西部协作,继续探索“广东研发+贵州制造”的黔草粤药模式,优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跨区域合作机制。

抓住数字技术机遇打造中药材创新链的线上开源平台。要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聚集创新要素,打造中药材的数字化创新链。线上开源平台可以是政府牵头建设,也可以是中药材企业牵头,还可以是其他创新主体或者数字企业牵头建设。各类主体建设的开源平台之间,是具有生态属性的竞合关系,同时,平台流量产生的数据,其生产要素属性提供了后续开发的若干可能,为中药材产业的数字化发展积累了数据要素基础。

以“双循环+微循环”的思路提升价值链

提升中药材价值链,应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做大做强国内循环,做活做多在地微循环,推动形成高科技生物产业、国民健康产业和乡村富民产业共同发展的中药材产业生态。

对于目前已有一定市场竞争优势的中药材产品,价值链提升的定位是积极融入国际大循环,发展成为高科技生物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政策红利,主动对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21—2025年),做“贵州良药”加入国际大循环的排头兵。对于规模仍在扩大、药食同源认可度高的中药材,价值链提升的定位是做大做强内循环,依托国内巨大市场发展为国民健康产业,用足用好各级政策支持,依托数字技术,抢抓市场机遇,做响“贵州良药”品牌。对大多数小规模的特色中药材,应加强规范引领,健全生产、交易和使用安全规范,加强监管与服务,做活做多在地微循环,使中药材产业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富民产业。

总之,要以产业链为基础,以创新链为动力,以价值链为目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链”优势。以开源的创新链生态赋能产业链,实现价值链升级。做好中药材产业的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同时,充分考虑乡村从业人口老龄化这一要素特征,切实服务乡村振兴。

李晓红 龙茜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大学、贵州医科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JL011〕、省教育厅项目〔2020GH024〕的阶段性成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