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向

乡村生态方向

当前位置:中心首页>>研究方向>>乡村生态方向>> 正文

破解绿色密码 写好生态文章 印江与水为伴做活“水经济”

发布日期:2023-04-15 作者: 来源: 贵州日报 点击:


印江自治县境内河流众多。量大质优的水资源,如何变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印江积极探索水资源生态价值转化的绿色发展之路,让印江百姓因水而富、产业因水而兴、景致因水而美。

以水为基 百姓因水而富

4月11日,位于印江峨岭街道上槽村的印江白云山泉公司生产车间里,主管秦应敖不停巡视着流水线。

过滤、杀菌……经过十多道工艺,一件件桶装或瓶装的山泉水在自动化生产车间应运而生。

“上槽周边群山里常年有天然的溶洞水喷涌而出。2018年,投资商看中了这处生态水资源,山泉厂孕育而生。”秦应敖说。

作为上槽本地人,秦应敖每每看到整车的泉水被大货车送往各地市场,总有“没想到”的感慨。

在他的记忆中,上槽村世世代代都喝后山流淌出来的水,因水量大,喝不完的水自然流走。

“没想到这水能卖钱,更没想到因水还有了一份工作。”秦应敖说,现在他与妻子同在厂里上班,两口子每月收入有8000余元。

经过多年发展,白云山泉逐步形成生产、物流、供水站配送的完整产业链,销售和配送业务范围由县内延伸至县外。

像白云山泉这样以绿作底,绿水变“金水”的做法,如今正在印江裂变式发展。

据了解,印江已形成以白云山泉、玉露等为水饮品生产企业8家。2022年,印江桶装水年销售182.41万桶、瓶装水销售3.12万件,产值1741.5万元,辐射带动上千人就业。

印江破解水“密码”,让生态水变“富民泉”。

以水为引 产业因水而兴

同样在巡视的,还有印江新寨镇凯望村党支部书记谭勇。不过,谭勇关注的是水里养的鱼儿。

依托境内水网,新寨镇沿岸布局了众多水产养殖项目。由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立,占地74亩,位于凯望村的中华鲟冷水养殖场就是其中之一。

“2019年项目落地后,村集体以90万元入股冷水养殖场。四年来,养殖场已出售鲟鱼70万公斤,产值突破1485万元,不仅大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也夯实了村级发展的基础。”谭勇说。

有凯望村的成功实践,目前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已把冷水养殖发展到邻近的雁水村,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来自印江农业农村局畜产中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实现冷水鱼年产5万公斤以上规模养殖点共有10处,面积达1853亩,每年渔业产量达6320吨,并延伸出完善的务工、农家乐、销售等利益链条,带动2300余人从事相关产业,人均增收1.89万元以上。

以水为媒 景致因水而美

与上槽、凯望相比,印江杉树镇大罗村的“水文章”,做法有些不同。由于历来重视生态保护,大罗村人的坚持,得到青山的回报。

“流经大罗的河水清澈见底,其中一段3.8公里的河道,总体落差80米,水流有急有缓,两岸森林茂密。”大罗村张玉超说,因水而美,慢慢来村里的游人多了。

于是,大罗村争取资金,依托3.8公里的“黄金”河道,打造出大罗桃花里漂流项目。

大罗村的“水文章”,得益于印江从打造景(点)为观赏核心的单一山地旅游,逐渐转化为集体验、观赏、游玩等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的思路。

“自去年开漂以来,平均每天游客量达500至800人次,最高峰达到1500人次。”张玉超说,“大罗漂”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打卡地。

印江坚守生态底线,维护良好环境,实现水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与山为伴,与水为友,自然能得到绿水青山的生态回报,印江因水而美,因水更兴。

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王东


Baidu
map